家庭止于暴力,沉默即是帮凶。/基于互联网的公益组织 合作联系请私信/

#最实在#恶语伤人六月寒

 ————父母子女间精神暴力的伤害与解决

  文/ 河外星系 

  微博/ @反家暴公益科普小组 戳我


  也许你很幸运,一直受到父母爱的呵护,每天接受着“冷不冷,要不要加衣服”的关怀;也许你听过这样的话:“你怎么这么傻!”、“你真是榆木脑袋,连这样的题也做不上来!”;也许你曾辗转反侧,思考着自己被生下来的意义;也许你曾看着窗外的阳光,内心蒙上挥之不去的阴霾。

  相比“南京虐童案”那样恐怖而直接的肢体伤害,精神伤害往往是更加无形的,却也会造成更大的影响。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被父母提点过、批评过,然而当批评上升到人身攻击、冷言冷语时,我们便会尝到寒冬冰雪的味道。麻木的神经也许能一再接受恶意的侵袭,千疮百孔的心灵却需要一个炽烈的拥抱。“恶语伤人六月寒”,当然,父母子女间的家庭暴力并不止于言语,却都一样给孩子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。

  很多父母以“爱之深,责之切”作为自己行为的掩护,殊不知这样的苛责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是莫大的摧残。马斯洛曾概括人类的七种基本需要,其中尊重的需要是本能的需要,就像吃饭睡觉一样,自然,而且不可侵犯。如果父母对子女施行精神暴力,经常辱骂孩子,不但会造成对孩子自尊心的损害,还会让孩子自卑、内向、胆怯,难以融入社会生活。

  2009年一份关于儿童期虐待对当代大学生自尊心影响的社会调查表明,儿童期虐待和目睹父母间家庭暴力与多种情绪行为问题有关,如焦虑、抑郁、退缩、社会适应不良、攻击行为、物质滥用等。另外,关于青少年罪犯的家庭教养方式研究也显示,青少年犯在父亲情感温暖、理解上小于对照组,强奸犯、抢劫犯的父亲往往管教严厉、惩罚过重。为了寄托我们的希望,为下一代的身心健康着想,每个人都应该努力营造富于亲和的家庭环境和氛围,为小葵花们创造向着太阳快乐成长的机会。

  家庭亲子间的精神暴力有很多不同的方式,或许大多人会以为不骂孩子就是尽到责任了,其实不然。讽刺挖苦孩子、剥夺孩子应有的权利(如除学习外不允许从事任何活动、偷看孩子日记)、过高标准过严要求、对孩子进行精神控制(如过多干涉孩子交朋)、对孩子冷漠,这些行为都属于精神暴力的范畴。父母对待子女应该以耐心和爱心,而不是站在一个当权者的位置,更不是站在一个典狱长的位置。

  我们可以看到,身边孩子遭受父母精神暴力的例子其实是屡见不鲜的。有些孩子年纪轻轻却每天痛苦不堪,甚至有轻生的想法,而父母则全然不知,这未免太荒唐了。有的孩子会说:“我妈妈每天说我一无是处,说我整天不干正事儿,理解不了我的爱好,还要对我不停指责。”这样的孩子很可能出现心理问题,他们不仅要靠自我的疏导,更需要父母的理解、安慰与关爱。

  我们有必要认知到,父母对子女的精神暴力不仅是不正确的,甚至是违法的。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》第十二条明确规定,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以文明的方式进行家庭教育,依法履行监护和教育职责,不得实施家庭暴力。此外,成年子女与父母间的家庭精神暴力也在禁止范围内。未成年人也可以寻求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的帮助。

 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,或者身边任何人遇到这样的情况时,都可以请妇女儿童权益组织、社区居民或村民委员会协调处理,甚至向公安机关报案或向法院提请诉讼。请不要再沉默下去,沉默是暴力最好的帮凶!

  可爱的孩子们,请坚强地擦干泪水,勇敢沟通,勇于向法律寻求帮助!

  负责的父母们,请满怀关爱和理解,为孩子们搭建家的港湾!


小组声明:

  本非营利普法小组旨在普及《反家暴法》的相关内容。成员并非法律从业人员,只是力图从法学、心理学、社会学等相关角度对反家暴法作出通俗易懂的解读,并搜集相关案例供大家参考,减轻大家与《反家暴法》的距离感。

  我们保证提出的建议均具有法律基础,然而考虑到各地存在不同地方性法规以及特殊民情,我们的建议仅供参考,在操作时万望注意方法和策略,一切以自身安全为第一要务。具体事项请向律师咨询,如果存在经济困难,可向当地法律援助中心接受免费咨询、诉讼服务。

  我们只愿告诉你,可以走上另一条路。

原创文章,站外转载请私信联系。





评论(12)
热度(124)